GithubHelp home page GithubHelp logo

blog's Introduction

Hi there 👋

我是 Kevin-free, 热爱技术,乐于分享。

blog's People

Contributors

kevin-free avatar

Stargazers

 avatar

Watchers

 avatar  avatar

blog's Issues

Kevin 的读书笔记(第 2 期):假作真时真亦假

Kevin 的读书笔记(第 2 期):假作真时真亦假

序言

转眼又到月底,与阅读的怡然自得相比写读书笔记显得痛苦不堪,虽摸着些门道,也已读了不少书,但是要将其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输出却终归有不少曲折。但还是要不断输入和输出,读书就像吃食物,如果只是浑沦吞枣没有消化吸收,拉出去就什么也没留下了。

read_list

七月读了不少书,有多少化为己有呢?且看我一一与你分享。

红楼梦_cover

红楼梦 ([清] 曹雪芹 著 高鹗 续)

关键词:文学 情感 社会

推荐值:⭐⭐⭐⭐⭐

进度值:24 回

第一本是豆瓣图书排名第一的《红楼梦》,相信大家对这本**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都有所耳闻。我也早有耳闻并且第一次所见其文应该是在中学的教材书中,直至今日都还有对晦涩古文的恐惧。我本以为读此书会很艰辛,甚至会放弃,但其细腻文笔和人物情节让我沉醉在这一场梦中。

让我鼓起勇气翻开这本巨作,应该感谢月玥同学(网名少年宝玉)给我的推荐,和蒋勋老师的《说红楼》给我种下的兴趣之果,还清楚记得那时每天睡前听着《蒋勋说红楼》安然入睡的惬意,虽可惜现在平台听不到了,但此刻可以在睡前看着《红楼梦》回味那场美梦。

为如此一本巨作写笔记是有压力的,一是自己文笔拙劣且未看完全书只知一二,二者写得再好也不如原文之精妙。且当自我咀嚼作罢。

书中如是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估计只有作者最解其中味,要理解作品,了解作者是有必要的。说到作者其实曹雪芹或并不是原作者,如《红楼梦》第一回中写道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是书中作者亲自写下的句子。涉及到的人物: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四人,空空道人是从石头上抄下了石头记,吴玉峰、孔梅溪则是修改了书名,直到曹雪芹,不仅改了书名,还“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攥成目录、分出章回”,做了很大的贡献。

但不论原作者是不是曹雪芹在我看来不重要,这里也不讨论原作者究竟是谁,且说将此巨作流传至今的那些人就都很伟大。

那我来说说作者曹雪芹,虽然关于曹雪芹还有不少争议,但他的身世和经历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曹雪芹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雍正初年,在统计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牵连下,雪芹家受到重大打击,其父免职,产业被抄,遂随家迁居北京。他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期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封建末世,在其后期又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看到了**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曾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书中通过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的描写,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并热情地歌颂了具有异端**的男女青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在书中便能看到作者的影子,《红楼梦》中的人名多有谐音暗示之意,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英莲(真应怜),霍启(祸起),封肃(风俗),娇杏(侥幸),冯渊(逢冤),元、迎、探、惜(原应叹息)等等。

而其中“甄”“贾”尤为穿插缠绕,以假语说真事,正所谓:
假作真时真亦假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且说说书中尤为印象深刻的人物事件。

贾宝玉

说《红楼梦》也为《石头记》,那便不得不说主人公“石兄”——贾宝玉。

书中第一回说

此石原乃女娲氏炼石补天  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  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有一天,正当石头悲叹之时,偶然看见一僧一道远处过来,坐在石头边上谈论神仙玄幻之事,后又说到人间红尘之事。石头听了动了凡心想去人间享受一番,便向僧道求助,僧道将粗蠢的石头变为明洁的宝玉。如诗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  记去作奇传?

此宝玉如何入红尘呢?后文有道

有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  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  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  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也就是说因为受到神瑛侍者灌溉之情的绛珠草,既然神瑛侍者下凡为人,绛珠草也下凡为人偿还甘露之情。

聪明的读者应该猜到了绛珠草下凡成了爱哭的林妹妹,而神瑛侍者即是含玉出生的贾宝玉。因此也便有了宝玉第一次见黛玉说道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且说这个衔玉而生的宝玉,因而更得贾母疼爱。可性本顽石,在周岁时被抓物品试志向时偏抓了些脂粉钗环,其父贾政怒道“将来酒色之徒”。正料中这宝玉长大后厌男好女,且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 ,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前世身为神瑛侍者的贾宝玉注定是一个唯美主义者,爱美文,爱美男,更爱美女。其中最爱的便是前世所灌溉的绛珠草,今生来还泪的林黛玉。

林黛玉

书中第三回说黛玉离开父亲去投靠外祖母,也就是贾府老大贾母。黛玉在进门之前便想着“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后文又说黛玉小心谨慎的细节,如婉拒邢夫人留饭,后又到王夫人赐座,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另还有吃饭后的规矩与自家不同,黛玉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从此看来只觉林黛玉是如此谨小慎微,我本是在林黛玉前加了形容词,后想想未观全文,况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怎样形容林黛玉,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如鲁迅所评林黛玉:“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

但也不能排除就有前世有缘,今世受眼泪偿还的贾宝玉偏爱林黛玉。

结尾

本月读书虽不少,但时间已少,本还有其他书和内容可分享,但输入与输出不可兼得,本期的读书笔记就到此吧。全心开始八月的读书,八月底再见~

参考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雪芹吗?

Kevin 的读书笔记(第 3 期):多事之秋

Kevin 的读书笔记(第 3 期):多事之秋

序言

八月进入了秋天,也是多事之秋。

有过自我的挣扎,外界的纷纷扰扰,愿在书中寻找一方净土。

来看看我这个月读的一些书和分享吧。

计算机是怎样跑起来的([日] 矢泽久雄)

关键词:技术入门读物;计算机

推荐值:⭐⭐⭐

进度值:100%

我对《怎样》系列这套书感兴趣已久,这个月便安排看了起来,第一本是从底层的《计算机是怎样跑起来的》。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肯定用过计算机,包括你手上的手机也是计算机,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计算机是怎样跑起来的呢?如果你想知道,那这本书可以给你答案。

首先提出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计算机的三大原则:

  1. 计算机是执行输入、运算、输出的机器
  2. 程序是指令和数据的集合
  3. 计算机的处理方式有时与人们的思维习惯不同

我想如果也是作为程序员的你,对这三点肯定深有体会。虽然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技术入门读物,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比较简单基础,但也有不少内容值得学习思考。

比如在第五章介绍算法中提到的一个提升程序执行速度的编程技巧——“哨兵”。这个技巧多用在线性搜索(从若干个数据中查找目标数据)等算法中。线性搜索的基本过程是将若干个数据从头到尾,依次逐个比对,直到找到目标数据。

通过一个例题来讲解吧。假设有 100 个箱子,里面分别装有一个写有任意数字的纸条,箱子上面标有 1 ~ 100 的序号。现在要从这 100 个箱子当中查找是否有箱子装有写着要查找数字的纸条。

首先看看不使用哨兵的方法。从第一个箱子开始依次检查每个箱子中的纸条。每检查完一个纸条,还要再检查箱子的编号(用变量 N 表示),并进一步确认编号是否已超过最后一个编号了。这个过程用流程图表示后如图 307_未使用哨兵的流程图 所示。

307_未使用哨兵的流程图

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实际上含有不必要的处理——每回都要检查箱子的编号有没有到 100。

为了消除这种不必要的处理,于是添加了一个 101 号箱子,其中预先放入的纸条上写有正要查找的数字。这种数据就被称为“哨兵”(可以减少 n 次的判断)。通过放入哨兵,就一定能找到要找的数据了。找到要找的数据后,如果该箱子的编号还没有到 101 就意味着找到了实际的数据;如果该箱子的编号是 101,则意味着找到的是哨兵,而没有找到实际的数据。使用了哨兵的流程图如图 308_使用了哨兵的流程图 所示。需要多次反复检查的就只剩下“第 N 个箱子中包含要找的数字吗?”这一点了,程序的执行时间也因此大幅度地缩减了。

308_使用了哨兵的流程图

有些读者会感到“不太明白巧妙在哪里”,那么就讲一个故事来解释哨兵的概念吧。假设某个漆黑的夜晚,诸位在在海岸的悬崖边上玩一个游戏(请勿亲身尝试)。诸位站在距悬崖边缘 100 米的地方,地上每隔 1 米就任意放 1 件物品。请找出这些物品中有没有苹果。

诸位每前进 1 米就要捡起地上的物品,检查是否拿到了苹果,同时还要检查有没有到达悬崖的边缘(不检查的话就有可能掉到海里)。也就是说要对这两种检查反复若干次。

使用了哨兵以后,就要先把起点挪到距悬崖边缘 101 米的地方,再在悬崖的边缘放置一个苹果(如图 309_使用了哨兵的游戏 所示)。这个苹果就是哨兵。通过放置哨兵,诸位就一定能找到苹果了。每前进 1 米时只需检查捡到的物品是不是苹果就可以了。发现是苹果以后,只需站在原地再检查一步开外的情况。如果还没有到达悬崖边缘,就意味着找到了真正要找的苹果。已经达到了悬崖边缘,则说明现在手中的苹果是哨兵,而没有找到真正要找的苹果。

309_使用了哨兵的游戏

是不是觉得很巧妙?计算机世界还有很多这样细微但绝妙的技巧等着你去发现。

这本书就介绍到这里,下面介绍更深入一点的兄弟书《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日] 矢泽久雄)

关键词:计算机;编程

推荐值:⭐⭐⭐⭐

进度值:100%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更专业深入,但《怎样》系列书都采用了“热身问答”“本章重点”“正文”这样的结构对每章内容进行说明,读者读起来非常友好。

现在很多的程序员其实算不上专业的程序员,正如很多调侃所说只是 API 调用工程师,因为大多数人只知道表面的东西,而没有深入了解底层的原理。学习程序底层的知识不管是对于自身的成长还是工作的进步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本书就能给你提供一个概要的体系介绍。

这本书从控制程序最重要的 CPU 讲起,再到程序就是计算机世界中的二进制数,以及程序储存在的内存等内容,让读者了解从用户双击程序图标到程序开始运行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讲了一些干货,接下来讲一些湿货吧。

亲密关系([美]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推荐值:⭐⭐⭐

进度值:10%

对于这本书我本来是想推荐两星的,因为才读到 10% 我就觉得非常枯燥,可能是过于学术的原因,也可能是我理解能力不够的原因。不过看这本书的口碑非常好,还是推荐三星,希望继续读下去能有所改善。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提出很多问题如: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有什么区别;大丈夫与小女子真的般配吗;吸引力的秘密是什么;男人与女人真的是不同的动物吗;同性恋真的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单亲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离婚吗……什么是爱情?由什么构成?能持续多久?两性在发生一夜情及选择终身伴侣上有什么差异?爱情和性欲是由不同的脑区控制吗?亲密关系美满的秘诀是什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婚姻持续一生?

我就目前所了解的内容做一些分享。

什么是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亲密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许多不同的成分。然而研究者和普通人都认为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在六个方面存在程度差异:了解(knowledge)、关心(care)、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相互一致性(mutuality)、信任(trust)以及承诺(commitment)。

为什么我们需要亲密关系

为什么我们这样强烈地需要亲密关系?为什么我们是如此社会化的动物?可能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倾向。这种观点的逻辑在于,由于早期人类生活在很小的部落群族里,生存环境恶劣,到处是长着獠牙利齿的猛兽。所以,孤僻的人比合群的人在繁衍子女和养育后代的成功率上更低。这种环境下,与他人建立稳定持续而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的个性倾向就具有演化学上的适应意义,拥有这些个性倾向的早期人类,其子女更可能生存和繁衍。结果人类的特质也缓慢地演化为: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和亲密接触。

虽然探讨的很多问题是比较抽象感性的,但是书中给出的是比较具体理性的解释。特别是涉及到演化学,确实人类现在的很多现象都是早先人类所演化的结果。

就如人之所以晕车会吐,是因为古人没有如今人没动却感受身体晃动的情况,除了中毒时导致的晕眩,所以呕吐是为了生存遗留下来的基因。

正如书中所说的演化学原理认为: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它目前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一直有利于人类解决过去的生存或繁殖问题。

为什么两性在亲密关系中有差异

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

书中给出了两个设问:
假如某男子一年之内与 100 个不同的女人发生了性关系,他会是多少个孩子的父亲?(答案当然是“很多,或许多到 100 个。”)
假如某女子一年之内与 100 个不同的男人发生了性关系,她能生育多少个小孩?(可能只有 1 个。)

显而易见,男女双方为生育孩子投入的最低限度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差异。对于男人,最低要求可能只是一次射精;如果有足够多的能生育的女伴,男人一生可以生养数百个孩子。而女人只有在绝经前才能生孩子,每生养一个孩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男女双方在生养孩子上的养育投入的生物学差别,引起了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进化出不同的策略。也就是女性的繁殖能力有限,那些认真挑选配偶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更为成功(她们有更多的孩子存活下来,又去繁殖自己的孩子),而那些挑选配偶不太认真的女性祖先繁殖就没有这么成功。男性刚好相反,那些追求和利用每一次交配机会的乱交式的男人繁殖就更为成功。如果他们频繁地变换性伴侣,其后代可能不容易存活,但是这种(养育)质量上的不足可以用(孩子)数量来弥补。所以,当今的妇女——正如这一演化学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在选择性伴侣时比男性谨慎得多。她们要求男性伴侣聪明、友善、有名望、性情稳定,而男性选择女性伴侣则不会这么苛刻,女性也不像男性那样对随便、不忠诚的性行为感兴趣。或许这种性别差异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另一个繁殖上的性别差异是女性总是能确知某个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相比之下,男性则会遭遇父系不确定的困扰;除非他完全自信伴侣会忠于他,否则他不可能绝对确定伴侣生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即使女人的不贞行为比男人少,男人对于红杏出墙的威胁分外警惕,这一点较女人为甚。这种性别差异也可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以及演化学的观点还能用来解释人们在短期和长期性行为策略上的不同。男人比女人更渴望短期的性关系;更嗜好与多个伴侣保持短期的风流关系,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后,也比女性更早地发生性关系。结果是,男人在猎艳时,看起来性感且“容易”得手的女人特别有吸引力。然而,如果男人想结婚安顿下来,常常偏好贞洁的女人作为将来的伴侣,即使这个男人仍然认为在偶然的性关系中放荡的女子是最理想的目标。男人还常常追求年轻、漂亮的妻子。当男人想确立长期的亲密关系时,比女人更看重外貌,随着年纪增长,老男人更加喜欢与更年轻的女子结婚。

女人却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女人选择短期性伙伴时——尤其是发生婚外情时——更看重性感、有魅力、强势等有许多阳刚之气的男人。但当评价有潜力的丈夫时,都把经济前景作为首选,有稳定和较高收入和资源的男人想必能给她们的孩子带来安全的成长环境,即使这些男人并不是备选丈夫中最性感的家伙。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关注长期伴侣的经济前景和社会地位。

这也是演化学造成的不同偏好——男性看重长相,女性珍视收入

相信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待我了解后在与你分享。

结尾

发现虽然看了不少书,但留下印象的不多。正如之前看过的一句话吧 “读书就是你在和作者沟通,只有你们能够共同过滤的内容,才能留下来。”

Kevin 的读书笔记(第 1 期):你真的会阅读吗?

Kevin 的读书笔记(第 1 期):你真的会阅读吗?

后知后觉六月也已经过去,代表着一年的一半已经流逝。

不知道你一年伊始的时候有没有热血高涨的制定计划,制定的计划又完成的怎么样呢?

reading-list

我今年制定的读书计划如上图摇摇摆摆的进行着,尽管我会规律的在地铁上和睡前看书,但难免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大都是可以应对的借口)导致计划受阻。但我想说明的是,也许制定的计划没能按你预想的进行,但也不要放弃!在波澜起伏的浪潮中坚定自己的信念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从 4 月开始,我开始规范规律地输出读书笔记,虽然这叫第一期(为了笔(tou)墨(lan)枯(tuo)竭(yan)时没能一个月按时输出给自己找的台阶),但算上四月的一篇读书笔记,这应该是第二篇。作为程序员就当是从 0 开始计数吧 :)

这个月看了几本书,如新挖掘的好书《置身事内》,技术类的《ClickHouse 原理解析与应用实践》以及复习的《施瓦辛格健身全书》,但目前完整读完的只有《如何阅读一本书》。凡事都有科学的方法(或许爱情除外吧)所以我们在读其他书之前最好学学阅读的方法。

那接下来,来看看我六月的读书笔记和一些分享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阅读一本书-cover

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关键词:实用论说文、阅读

推荐值:⭐⭐⭐⭐

进度值:100%

俗话说“糊涂时读书”,那么这次我们来读一本关于如何读书的书。其中介绍如何阅读的一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读书,其实也适用于看电影、做沟通等其他方面。

就像我们在分析一本书时都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1. 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2. 细节是什么?如何说明的?
  3. 这本书讲的有没有道理?
  4. 是整本都有,还是部分有?

这本书谈的就是如何阅读;细节是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渐进的进行说明;书中讲的绝大部分我都是认为有道理的。

下面就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提炼和总结,也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Kevin 的学堂”回复“如何阅读一本书”获取本书电子版以及本书脑图

如何阅读一本书-xmind

什么是阅读

书中对阅读的定义为: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就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

为什么阅读

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两种阅读的目的,因为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另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二者之间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的。

不论是哪一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当然还有为了消遣娱乐而读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另外书中也提到新时代的传播媒体,并且提出了一个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不得不说,现如今的大多人被各种新媒体吞噬着,不论是为了娱乐亦或是获取资讯,甚至美其名曰通过其学习。这些新媒体都**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形同没有需要了。**也就是说,使得人们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就好像在乒乓球训练时,教练喂过来的都是精准明确的定点球,教练的目的是塑造你的动作和球技,而媒体的目的则不外乎是其商业利益。缺乏主动思考的打球在实战中必败,同样缺乏主动思考也必定收获无几。

而阅读却具有其优势:需要主动的阅读。作者书写的文字就好像棒球手击出的棒球一样,需要读者也就是接收者主动的接收,并且读者越主动能接收的东西就越多。当然只有主动还不够,因为就像打棒球一样,还需要一些诸如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等的技巧,同样地,阅读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下面就来说说如何阅读。

如何阅读

有人可能会说阅读还要教吗?只要不是文盲都会吧。当然要教,就像前面提到的阅读也需要一些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就像掌握了球技一样能让你发挥出更好的表现。

那么我们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在说明这些技巧之前首先要说明你需要满足前提条件:也就是你说的非文盲——会基础阅读,这是阅读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这个层次是阅读的基础,无需过多说明。只有满足了前一个层次,才能进入下一层次。另外的三个层次: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下文会详细说明这几个重点层次。

在进入下文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希望我们一起来思考:

  1. 你读书前会看书名和目录吗?
  2. 你读书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你觉得什么速度最好?
  3. 你知道所读书在谈些什么吗?
  4. 你知道所读书的细节内容吗?你同意书中的内容吗?
  5. 你所读的书和你有什么关系吗?
  6. 你知道所读书的类型吗?能否找到同主题的其他书?

以上 6 个问题就依次渐进针对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三个层次提出,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对阅读有丰富的收获。

检视阅读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

这个层次的阅读仍然可以用其他的称呼,譬如略读或预读。我们并不是说略读就是随便或随意浏览一本书。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门艺术。

检视阅读的建议

关于检视阅读有如下一些建议:

  1.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如果你愿意,你会暂停一下,在你脑海中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而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 研究目录页

    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很惊讶的是,除非是真的要用到那本书了,许多人连目录页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实上,许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想到这些努力往往都浪费了,不免让人伤心。

  3. 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如果你发现列举出来的哪一条词汇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这个词目的某几页内文。(我们会在第二部谈到词汇的重要问题。暂时你必须先依靠自己的常识,根据前面所提的第一及第二步骤,判别出一本书里你认为重要的词汇。)你所阅读的段落很可能就是个要点——这本书的关键点——或是关系到作者意图与态度的新方法。

  4. 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许多人对广告文案的印象无非是些吹牛夸张的文字。但这往往失之偏颇,尤其是一些论说性的作品更是如此,大致来说,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已经不是稀奇的事了。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忽视。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写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过,这也有助于你对这本书多一点了解,或许这本书根本没什么重要的东西可谈——而这也正是他们宣传文案一无可取的原因。

    完成这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已经有足够的资讯,让你判断是想要更仔细地读这本书,还是根本不想读下去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现在你都可能会先将这本书放在一边一阵子。如果不是的话,现在你就准备好要真正地略读一本书了。

  5. 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虽然有时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你不应该错过这个部分。

现在你已经很有系统地略读过一本书了。你已经完成了第一种形态的检视阅读。现在,在花了几分钟,最多不过一小时的时间里,你对这本书已经了解很多了。尤其,你应该了解这本书是否包含你还想继续挖掘下去的内容,是否值得你再继续投下时间与注意?你也应该比以前更清楚,在脑海中这本书该归类为哪一个种类,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好作参考。

粗浅的阅读

在阅读时我们通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就是碰到难读不懂的地方。那么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在检视阅读时,我们应该采取“粗浅的阅读”: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继续读下去,略过那些不懂的部分,很快你会读到你看得懂的地方。集中精神在这个部分。继续这样读下去。将全书读完,不要被一个看不懂的章节、注解、评论或参考资料阻挠或泄气。如果你让自己被困住了,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 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得要好些——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困难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检视阅读的速度

既然我们说了检视阅读是强调时间,那么我们是不是越快越好呢?

固然不是,凡事都有个度。一个很好的速读课程应该要教你不同的阅读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应该是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而让你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一本只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却用很慢的速度来读,就是在浪费时间,这时速读的技巧就能帮你解决问题。但这只是阅读问题中的一种而已。要了解一本难读的书,其间的障碍,非一般所谓生理或心理障碍所能比拟甚或涵盖。会有这些障碍,主要是因为阅读者在面对一本困难——值得读——的书时,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不知道阅读的规则,也不懂得运用心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不论他读得多快,也不会获得更多,因为事实上,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就算找到了,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分析阅读通常比检视阅读来得慢一些,但就算你拿到一本书要做分析阅读,也不该用同样的速度读完全书。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所以对于阅读速度我们应该根据书籍的不同以及内容的难易和重要程度来调整。正如法国学者帕斯卡尔(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这就好比我们开车一样,开的太慢浪费油和时间,开的太快则感受不到略过的风景。并且读不同的书就像应对不同的路,也需要采用不同的速度。

逗留与倒退

半个多世纪以来,速读的课程让我们有了一个最重大的发现:许多人会从最初学会阅读之后,多年一直使用“半出声”(sub-vocalize)的方式来阅读。此外,拍摄下来的眼睛在活动时的影片,显示年轻或未受过训练的阅读者,在阅读一行字的时候会在五六个地方发生“逗留”(fixate)现象。(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只有停下来时才能看见。)因此,他们在读这一行字的时候,只能间隔着看到一个个单字或最多两三个字的组合。更糟的是,这些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原点——也就是说,他们又会倒退到先前读过的句子与那一行去了。

所有这些习惯不但浪费而且显然降低了阅读的速度。之所以说是浪费,因为我们的头脑跟眼睛不一样,并不需要一次只“读”一个字或一个句子。

就如“研表究明,汉字序顺并不定一影阅响读。比如当你看完这句话后,才发这现里的字全是都乱的。”这个趣味测试题一样。

我们的头脑是个惊人的工具,可以在“一瞥”之间掌握住一个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因此,主要的课题——所有的速读课程都需要认知这一点——就是要矫正许多人在阅读时会“逗留”,会“倒退”,因而使他们的速度慢下来的习惯。幸运的是,要矫正这样的习惯还蛮容易的。一旦矫正过了,学生就能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度来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动作来阅读了。

要矫正眼睛逗留于一点的工具有很多种,有些很复杂又很昂贵。无论如何,任何复杂的工具其实都比不上你的一双手来得有用,**你可以利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跟着章节段落移动得越来越快。**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检视阅读的摘要

以下简短的几句话是本章的摘要。阅读的速度并非只有单一的一种,重点在如何读出不同的速度感,知道在阅读某种读物时该用什么样的速度。超快的速读法是引人怀疑的一种成就,那只是表现你在阅读一种根本不值得读的读物。更好的秘方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不论怎么说,阅读的速度,不论是快还是慢,只不过是阅读问题一个微小的部分而已。

**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当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必须先略读一下。**略读过后,你就会很清楚了。一般来说,就算你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最后,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分析阅读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特别在追寻理解的。**相对的,除非你有相当程度的分析阅读的技巧,否则你也很难从对一本书不甚了解,进步到多一点的理解。

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又有若干个规则,总结如下: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架构性)

  1. 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 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 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的规则(诠释性)

  1. 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2. 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 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4.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评论性)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1.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2.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3.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2.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3.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4.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主题阅读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对阅读者来说,要求也非常多,就算他所阅读的是一本很简单、很容易懂的书也一样。

也可以用另外的名称来形容这样的阅读,如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注意阅读也有一些阶段和规则,总结如下:

一、准备阶段:

  1. 设计一份实验性书单: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 检视主题阅读书单上所有的书:清晰主题,简化书单。

二、阅读阶段:

  1. 找到相关章节
  2. 与不同作者达成共识:因为分析阅读涉及到不同的书,不同作者不可能都使用同一字眼或相同的共识,读者本人需要将不同作者们对于同一共识的关键字达成共识
  3. 厘清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建立起不偏不倚的主旨,找出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
  4. 界定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存在多个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确定议题的范围
  5. 分析谈论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阅读一本书》进行的提炼和总结,不管你吸收了多少都是我咀嚼过的内容,建议你阅读原书获取第一手的内容。带着问题主动的阅读,试着从文字中寻找你需要的答案。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Kevin 的学堂”回复“如何阅读一本书”获取本书电子版以及本书脑图

提示:电子版为 epub 格式,推荐使用微信读书(电脑端导入,电脑手机均可阅读)方便同步阅读和做笔记。

本来还有其他想分享的内容,但是写完发现内容已经不少,估计再写下去很多人也没耐心看了。

以上就是这期的读书笔记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有什么感想,也欢迎在评论区与我分享。

我是 Kevin,我们下期见~

Recommend Projects

  • React photo React

    A declarativ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JavaScript library for building user interfaces.

  • Vue.js photo Vue.js

    🖖 Vue.js is a progressive, incrementally-adoptable JavaScript framework for building UI on the web.

  • Typescript photo Typescript

    TypeScript is a superset of JavaScript that compiles to clean JavaScript output.

  • TensorFlow photo TensorFlow

    An Open Source Machine Learning Framework for Everyone

  • Django photo Django

    The Web framework for perfectionists with deadlines.

  • D3 photo D3

    Bring data to life with SVG, Canvas and HTML. 📊📈🎉

Recommend Topics

  • javascript

    JavaScript (JS) is a lightweight interpre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with first-class functions.

  • web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web. New door for the world.

  • server

    A server is a program made to process requests and deliver data to clients.

  • Machine learning

    Machine learning is a way of 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that allows a piece of software to respond intelligently.

  • Game

    Some thing interesting about game, make everyone happy.

Recommend Org

  • Facebook photo Facebook

    We are working to build community through open source technology. NB: members must have two-factor auth.

  • Microsoft photo Microsoft

    Open source projects and samples from Microsoft.

  • Google photo Google

    Google ❤️ Open Source for everyone.

  • D3 photo D3

    Data-Driven Documents codes.